马鞍山市:平畴沃野满目新中安在线一马鞍山

 凯时8官网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10-19 17:06

  马鞍山市:平畴沃野满目新

  秋去冬来,寒风凛冽,本是农闲冬歇时节,而今却大不相同。田间地头,成为挖掘机、旋耕机的“主场”,冬修冬种播撒来年的希望;温室大棚,绿色蔬菜鲜翠欲滴,鲜红草莓长势喜人,农户喜笑颜开;直播间里,含山大米、当涂螃蟹等优质农产品登上网络,远销各地……活跃的农事让冬日变得“热气腾腾”,广袤的马鞍山乡村大地一片繁忙。

  位于当涂县南圩的盛农农业集团正在机械化收割稻谷(资料图)

  从“闲”到“忙”,一字之差,变化万千。2022年,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.8万亩,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;85个项目同步推进,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日新月异;集体收入25万元以下村全部消除,农民人均收入持续领先全省……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持续深化改革创新,深入实施“两强一增”行动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正奋力谱写着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的马鞍山新篇章!

  当涂县大陇镇邢羊村(资料图)

 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

  冬日的清晨,暖阳洒向大地,在博望区博望镇新陇村童王自然村,刚刚出苗的小麦、油菜凝着露珠,如绿色地毯覆盖在田野上。不远处,随着数台挖掘机、推土机挥舞“手臂”,田地被重新翻耕,原本的田埂消失,分散的地块连成“大田”。

  将410块小田整合为147块大田,实施“小田变大田”1000亩,新建灌溉泵站、沟渠水闸、机耕道路……这一年,童王村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,不仅实现了“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、旱可灌、涝可排”,还大力推进机械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,通过粮食增产、农资降本、增种油麦等,实现每亩1300元的增收。

  土地的“整装再出发”,浓缩的是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”的考量,饱含的是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的决心。

  今年以来,我市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系统推进“农田四变”,创新实践“小田变大田”“闲田变忙田”“差田变良田”“蟹田变稻田”,全面提升耕地质量、增加种粮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8.8万亩,实现冬闲田复耕20万亩;坚持科技强农、机械强农,开展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4.5%,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6万吨以上。

  一些种子正破土而出,一些种子却已开花结果。在和县,近12万亩的辣椒正集中上市,境遇却各不相同:善厚镇凤台村,精挑细选的辣椒种子被分拣、包装,将以一粒一毛多的价格远销各地;皖东农业的工厂化育苗车间,辣椒种子“走”上生产线,在恒温、湿润的环境中规模化育苗,等待来年的栽种;阳光蔬菜瓜果家庭农场,熟练掌握的“在田保鲜技术”,让成熟辣椒的上市期从当年的11月延后到第二年的5月份;在十月丰食品有限公司里,红彤彤的辣椒摇身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牛肉丁辣椒酱、蒸鱼椒汁、火锅底料等调味料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  一个辣椒,串起的是全产业链,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密码。这一年来,我市牢固树立大食物观,坚持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发展、优质化生产、集约化经营,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创建、质量安全监管,在稳定优质粮油、健康畜禽两大重点基础产业的同时,大力发展和县绿色蔬菜、当涂生态水产、含山精品茶果三大优势特色产业,推进“2+3”全产业链建设,走出一条集约、高效、安全、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。

  截至目前,我市已创建国家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7个、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9家、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(场)410个,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、绿色食品142个、有机食品23个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,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。

  油菜苗机械化移栽(资料图)

  农村更加宜居宜业

  出了家门,蜿蜒步道、五彩墙绘、清澈池塘、文化广场,一片绿意盎然;进了庭院,窗明几净、蔬菜满园、自来水畅、污水归集,皆是舒适自在……“如今的乡村越来越美,生活是越过越幸福!”中午时分,饭后踱步,85岁的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寺山村村民王忠厚目之所及,满心欢喜。

  新时代新征程,建设什么样的乡村?怎样建设乡村?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“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,为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。

  近年来,我市按照基础设施健全、村容村貌美观、公共服务齐全的标准,全域建设美丽乡村,统筹推进农村“五清一改”“三大革命”和美丽庭院创建,倾力补齐农村各项短板,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目前,我市已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省市级中心村285个,创建农村“美丽庭院”20557户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%以上,31个乡镇政府驻地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。

  到了今年,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,我市加快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。只见,半月湖旁,和县凤台村新庄自然村,灰砖墙体与木材结合的农家庭院、彩虹大道和错落有致的梯田,构成了一幅乡野气息浓郁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;横山脚下,老牌美丽乡村博望镇红阳村李龙自然村,又开始了新一轮绿化、园建、电气等提升改造……

 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科学编制乡村规划,通盘考虑乡村发展因素,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,保留乡村肌理、不搞大拆大建,推进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建立管护长效机制,打造含山褒禅山、和县鸡笼山、当涂大青山等7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,推动山水资源、田园乡村、精品民宿等串珠成线、连线成片,绘就出一幅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壮美画卷。

  “美”多显于外,“和”更蕴于内。从道路村村通到饮水更安全,从老年助餐服务到乡村医疗,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质扩面,乡亲们出行、看病、上学、办事更方便;在农家书屋里读读书,在文化广场上跳跳舞,在文化礼堂里看看电影,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,老百姓的精神头也越来越足。

  在和县善厚镇,“数字”成了赋能乡村治理的“法宝”。围绕基层党建、乡村政务、网格管理、乡村治理、智慧农业等多个应用场景,“智慧善厚”平台不仅有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还实现基层工作全流程跟踪,面向村民提供便民服务,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质效。

  与此同时,坚持党建引领、以文化人、多元共治,探索“百姓议事堂”“村民说事会”“乡村夜会”制度,搭建“村党支部+村委会+村民理事会+农户”乡村治理平台,常态化开展“扶贫济困”“关爱幼苗”“环境整治”“敬老爱老”等志愿服务活动……种种新气象如春风拂面,让村民生活更加舒心安心,绘就出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图景。

  东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(资料图)

 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

  傍晚将至,含山县铜闸镇庆广行政村脱贫户于继宏忙碌了起来,将精心搭配好的饲料投入槽内,看着三头黑猪吃得正欢,笑容也爬上了他的脸。“本地黑猪抢手得很,早就有人预定了,每头大概两三百斤,三头最起码能卖一万多元!”他估算了起来。

  今年68岁的于继宏因家境贫寒,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近年来,通过社保兜底、公益岗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,他早早就脱了贫。“国家来帮忙,自己也不能懒!”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他参加技术培训、申请专项资金,开始养殖起土猪。“加上这笔收入,今年我家人均年收入能有15000多元。”他说。

  农业农村工作,说一千、道一万,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、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?

  选优配强“三农”干部,深入推进“五大帮扶”,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,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,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,多方共“振”,全力助“兴”;引导资源返乡、技术返乡、智力返乡、资金返乡、影响力返乡等,让资源、人才向乡村集结;织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,全面落实衔接政策,精准推进帮扶措施,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……“比学赶超致富忙”的热潮迅速在马鞍山乡村铺展开来。

  走进“老地方”,遇上新思路。和县历阳镇兴圩村的老村部里,一朵朵黑木耳“绽放”在菌棒上,长势喜人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,发展黑木耳产业,不仅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,还带动了12人就业。

  点进直播间,寻找新出路。含山县陶厂镇司徒村,探索推广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+电商”“你种我销、你养我卖”电商模式,农家的菜籽油、瓜蒌子、红薯粉丝等农产品,通过淘宝、抖音、微信等网络平台,走出村子、走向更大市场,今年电商销售额将超113万元。

  和县田园风光(资料图)

  当涂县陆续举办18期退捕转产渔民就业技能培训班,让970名渔民端上“新饭碗”;博望区博望镇11个村抱团兴产业谋发展,个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,超9万村民没花一分钱,就成了“乡村振兴保”的受益人;花山区濮塘镇加快推进农旅融合、文旅融合,农事体验、观光采摘、乡土美食等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……

  这一年来,我市纵深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,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,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,因地制宜兴产业、促就业,构建抱团发展等模式,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不断在新思路里寻找新出路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据统计,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1元,增速7.4%,绝对值和综合排名全省第一。